当前位置:日记网>学生日记>中学生日记> 中学生修身日记

中学生修身日记

时间:2024-05-30 14:45:02 中学生日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生修身日记

  导读:日记简介,孔明《诫子书》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见之,自古便有贤士将“静”、“俭”二字摆在很高的道德...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记得转发分享哦!

中学生修身日记

  本文《中学生修身日记》由日记网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静以修身

  孔明《诫子书》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由此见之,自古便有贤士将“静”、“俭”二字摆在很高的道德地位。时至今日,此“静”又是否为彼“静”呢?而现代所追求的“静”又是什么呢?

  浅谈至此,细想何谓静?读者也许可引出许许多多的例子: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叫静;自修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叫静;公共场合,收放自如,娴雅从容,叫静。诚然,理论上来说,这些都属于静的范畴,但他们也并不是“静”,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机械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罢了,并非修身之静。

  而修身之静,我想,应当是一种内心的恬静。

  生活在广州,行走在十字路口,凝聚四方,总会看到那一个个行色匆匆的背影。为了上班,为了赶课,为了赴宴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拂来,又轻轻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留下的只是一串麻密的步印。尔尔,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便打乱了人们原本的那一份恬静。再不像曾经,蹲在封台,聆听暴风雨带来的宁静;再不像曾经,倚着窗儿,抚摸车水马龙流动的车。这般静怡,也许正是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味道吧。

  生活在校园,没有高科技产品,山水沁心,书声琅琅,心灵仿佛收到了洗礼,人也变得静了下来。独自走在黄花堆积的小道上,看孤芳落叶,尘埃与花开,并非自寻无趣,而是内心收获的恬静这便与古人也有了一种“静”的共鸣: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有了静,便得以修身。

  谈起古代的思想家,脑子里浮现的无非几人:孔子,孟子,荀子若是对他们加有了解,不难发现,这些修身之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静”。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静心闭关,并写成了哲学之作《道德经》。朱熹在寒泉精舍守孝时,身无学友,静心致志,编次成书《近思录》。因而当人安静下来时,随着思考的渐深,其修为也将不断得到提升。

  现今生活何尝不是如此?不过与其说是“隐居思考”,更不如把它通俗地称做“冥想”。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坐在空旷房间而无所事事。总之这样的感觉是可怖的。但于此期间,你是闭目养神、打盹,还是调整身心,去思考一些平时不大思考的命题呢?此处并不单单指哲学上经典的三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相反,抛开生死价值,剩下的东西,于我而言,便是人性、涵养。

  静以修身,静的是心,修的也是心。心修善了,做事便水到渠成。以《诫子书》语中的后一话说,便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篇二:廉洁修身从小做起

  廉洁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纯洁心灵的体现,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勤勉,要做一个廉洁、正直和诚实的人。所以廉洁修身要从小做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廉洁正直的人,他们品质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也成为人们敬重爱戴的榜样,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孔繁森的故事就让我懂得了廉洁是什么。

  孔繁森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对我来说,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有一次,他的妻子到西藏探亲,由于看病,妻子将返回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东挪西借才勉强凑足了500元,而回程机票是800元,妻子不想让孔繁森为难,自己向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而全家人的钱全用完了孔繁森把工资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攒下几个钱。他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我被孔繁森的事迹深深感动了,直到今天人们提起孔繁森还是充满无限的怀念和崇敬。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孔繁森一样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廉洁正直,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丽可爱。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向孔繁森学习,廉洁修身,从小做起,做一个勤勉、廉洁、正直、诚实的人。让校园廉洁之风吹遍大地,让校园和谐之气永驻心中。

  篇三: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每个孩子在自己父母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幸福。但是作为父母,不管我们贫穷抑或富有,能留给孩子的物质财富有毕竟是有限的、可以丈量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孩子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受益终生。

  勤俭精神能够让人远离贪图享受,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为此,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便特别重视精神熏陶、榜样示范,教育孩子“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劝诫孩子“成由勤俭败由奢”。孩子爷爷奶奶便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凭借这种精神走出农村扎根城市,将四个儿女先后送入大学深造,两个儿子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学美国,如今二老年事已高,虽然物质富足,但仍然每天严于律己,勤俭持家。

  “勤以修身”,是希望孩子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成功来自勤奋”,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世界上没有天才,只要你真正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硕果。”我家老大一年级时做数学题速度很慢,准确率也不是很高,我经常“自我牺牲,自我黑化”,以“笨鸟先飞”的数学学习经历鼓励孩子每天自觉完成口算天天练并且主动挑战“聪明小屋”,现在老大数学学的越来越好,每天都能主动、自觉、快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大说她的梦想是做一个医生,我们便趁势引导“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学有发明家医学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孩子偶尔是会有惰性的,每当此时理想教育配合率先垂范总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俭以养德”是对孩子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锤炼。有人说“穷养儿,富养女”,我们不以为然,真正的富足应该是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一味满足,一个懂得节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生活的个中真意,才能有勇气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坚持“富脑袋,俭生活”的原则,只要是孩子喜欢学的、感兴趣的我们都尽量满足,比如电子琴、竖笛、画画和读书,但是生活中崇尚节俭,经常以爷爷奶奶的光荣传统教育孩子衣着用度一切从简,不盲目攀比。

  篇四:廉政修身

  廉,顾名思义,廉洁,清廉,正直。做人,亦应如此。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的精神品质。

  廉政建设,是每个国家干部都应该做到的基本条件。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曾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以表达他对杨震提携他的感激之情,杨震见了,反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而王密却没听明白杨震话语中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以上一则小故事说明,一个官员,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廉洁,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光明磊落,不污不浊,用权为公,不谋私利;而不是去为了那些利益,破坏做官做人的原则!

  薛根和,只是一个小小的银行会计,他的本分,就是管好他手中的那把钥匙。然而,当他拿着轻而易举得来的10万元汇票给陈贻全时,就注定了他走上贪污这条道路,注定了他要顶着“贪污犯”的帽子过一生,要在监狱中度过他的下半生。

  从一出生,人本就是单纯善良,没有一丝杂质的,但是什么使那些贪污犯走上了这条路?也许,是他们自身贪婪,又或许,是被人教唆,可不管怎么样,若不是你潜意识中不抵触“贪污”这个词汇,又怎会是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呢?像杨震那样,恪守自己的本职,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便会受人尊敬,得人敬重。反之,便会被人唾弃,被人厌恶。试问,你愿意做前者还是后者?你愿意去完成你应该做的是,恪守本职还是愿意犯罪,每天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吧。安安稳稳过自己的生活,也毕竟是件不错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携手,共创廉洁,诚信,节俭的社会风气!

  篇五:读书修身养廉洁作文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该得的财物;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简单来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知识由学而得,能力由学而成,才干由学而进。反腐倡廉的许多事实证明:学习是防止腐败,树立正气的重要基石。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更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自觉树立廉洁意识。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牌》中:“朕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有名。

  陶渊明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当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歌。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污浊的世俗里,依旧洁身自好,不得不说清正廉洁的典范。

  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下来到下一顿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总理规定工作餐的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没人交钱叫饭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擦,把饭汤喝干净,最后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餐桌上的一粒饭粒,他就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吃得又不够,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期,就不会忘记人们哪!”如此善良,一心为民,勤俭节约的周总理,不得不说是廉洁自律的翘楚。

  然而无论是清正廉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生,还是廉洁自得,以身作则的周恩来总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爱读书。

  陶渊明先生在所写的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中,便有写道:“闲静少言,不慕容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处充分说明他:不慕容利,清正廉洁的真实情怀个热爱读书的高尚志趣。

  周恩来从小便志气高,12岁时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然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周总理是当知无愧的榜样,今时今日的我们也理应继承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廉洁,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能以人为镜,省吾身且他人。

  《菜根谭》中说道:“人只一念私贪,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思为藏,染洁为污,坏了一身人品。”意指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原本聪明的头脑变得昏庸,原本慈悲额心肠会变得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会变得污浊,结果便是毁了他一辈子的美德。

  《诫子书》中开篇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体现修身养性之道,在物欲黄流的今天,细细读来,依旧发轫深省。

  《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足见廉洁一事,早已超出道德评价范畴,事关执政能力与执政效果。当执政者自身端正,下属也跟着行动,反之,终为百姓不齿。

  从那些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知道,读一本好书,修一身正气,养一世廉洁,为人之根本。今天,反腐倡廉,纠治“四风”已经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尽得一份责任。

  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中学生修身日记》,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日记网,一起成长!

【中学生修身日记】相关文章:

中学生的日记09-19

中学生的日记08-13

中学生的烦恼日记07-08

关于中学生的日记09-07

中学生心情日记10-26

中学生军训日记07-22

中学生暑假的日记03-14

【经典】中学生日记11-21

中学生的军训日记11-02

中学生日记06-19